湖南常德最美7处古村古镇,这些静谧美景去过几个?
湖南,常德。
古称“武陵”、“朗州”,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侧,武陵山下,称为“川黔咽喉,云贵门户”。
其名源自《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自古人文璀璨,“刘海砍樵”、“孟姜女哭长城”及陶渊明《桃花源记》等故事贯穿常德二千多年的历史。
一起来看看常德最美的7处古村古镇,这些风景你去过几个?
1 三红村
桃源县牛车河镇三红村。位于县域最西边,牛车河镇西北侧。
三红村地处武陵山系余脉,境内山水相依、楼桥相连、洞壑相通,是常德吊脚楼群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现完整保存220多栋古色古香的挑檐式吊脚楼。
古村落民族文化深厚悠久,民间艺术别具一格,民俗风情缤纷多彩。到处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鸟兽丛飞,瓜果飘香,洞壑纵横,溪流交错,自然的风光与天然的屏障,将一望明秀的山水与古老的村落拾掇得名正言顺。此外村落马车河畔,有100多个悬棺墓葬群,境内还有标志性景点穿心岩。
2 毛坪村
桃源县牛车河镇毛坪村,位于县西北部,牛车河镇东北角,距离县城约51公里。
毛坪村为山区村落傍山依水而建,一条水泥路傍着山溪蜿蜒,刘家峪峡谷两侧山峰耸立,老祖岩的身影高高在上。村民大多徐姓。
这是一个静谧古朴的村落,村内有民俗活动盛如惊险神秘的上刀山、下火海表演,热闹喜庆的舞龙灯、玩狮子,浓郁地方特色的三棒鼓等。
村旁老祖岩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道教名山,因纯阳祖师吕洞宾曾在此修炼并遗存碑碣, 人们便将这座仙山称为老祖岩。清代时这里是湘西北及云贵地区道家养生圣地,为方便往来,专修有马道,于山下毛坪村石壁刻有"若大路然"四个大字。
3 铁甲村
汉寿县丰家铺镇铁甲村位于县西南,南濒益阳市的桃花江,西与国家森林公园花岩溪毗邻,北靠风景秀丽的桃花源,东眺洞庭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身居鹿溪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腹地。。
丰家铺铁甲村现有敞口堂屋158栋。敞口堂屋是湖南一项最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多数掩映于翠竹绿树之间,暗褐色的木壁漫布灰黑的烟尘,粗重的梁柱满是岁月留下的缝褶。
据说,敞口堂屋始建于楚国时期,相传东汉时曹操的一支军队,战败后流落到此,利用这种房屋日出耕作,日落就在中间堂屋习武练兵。它大多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一律是单层瓦木结构;无论四缝三间还是六缝五间,每栋中间的堂屋均为敞口,不装设门窗门槛,也就无门可关,故名“敞口堂屋”,当地人俗称“敞口套屋“,以此寓意天地宽敞,心怀坦荡。
4 渔樵村
渔樵村位于柳叶湖的北部,太阳山脚下,传说中,刘海和胡秀英爱情的发生地,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在这里,保留着许多民间的工艺,比如:酿酒,手工纺织,手工榨油,石磨豆腐等等,这里也一个古朴的渔村,这里的老百姓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归,过着幸福美满的农家田园生活。
渔樵村更是把常德几千年的文化凝聚在了这神秘而美丽的村落中。在渔樵村里游玩我感受到了从常德流传出去的“渔、樵、耕、读”和常德古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文化。
荷花也是渔樵村的一大特色。村落有一种特别的荷花,它和一般的荷花不同,花瓣的数量要多,层数多达28层,荷花的颜色也有70余种,在渔樵村的西南面,环绕着近千亩的本地荷花,被称为千亩荷花池,与村里的荷花相呼应,美不胜收。
5 长梯隘村
常德市石门县罗坪乡长梯隘村。位于壶瓶山南麓,地形地貌奇特,具有云海日出、天目洞、红石林、岩子口峡谷、千年银杏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村寨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因明朝在该村建隘关,又有一路段十分险要,好似长梯,故取名长梯隘。这里是昔日险要的关隘,土司的百户寨。
长梯隘村遍布木质天井四合院和百年吊脚楼,这些建筑多采用钥匙头、高门槛、高窗户的设计风格,纯木铆榫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6 桃花源古镇
桃花源古镇位于历代官方唯一权威认定的“桃花源”福祉之地。古镇于桃花源核心,汇集2500多年深厚的湘楚文化、历史、人文和传统民俗,独具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世外桃源”。
古镇前面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镇内有四合院、客栈、雅居小院等特色民宿,古朴、幽静、温馨,虎鹰图腾、龙凤雕刻、花鸟彩绘,分布在青石红木之间。
漫步在青青石板之上,悠然、恬静;穿行于深巷、幽弄之间,看那炊烟袅袅;华灯初上,在水一方,佳人依旧,轻轻话语中,转身亦是别样风景。
7 沙坪古镇
沙坪古镇,位于常德桃源县城以南45公里,澄溪河流域的上游,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那里曾是桃源到安化茶马古道的起点,风景优美,古迹众多。尤其是纯木质的吊脚楼、四合院为一大特色,曾是《铁牛镇》、《竹山青青》、《葫芦晃悠悠》、《西去北丈峡》等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地。
沙坪因出产优质的茶叶、竹木,在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市场,各地商行云集于澄溪河两岸。经济繁荣,水运发达,吸引了安化茶农将一担担鲜茶凭借马背绕崎岖小径运来沙坪制成茶叶成品远销西亚。如今的沙坪古镇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青石板路。过去,两条青石板中间,夹着一条甘甜的山泉水沿街头流向街尾,沙坪人生活饮用与洗涤全靠这股山泉。
古村记整理自网络
涓滴不遗泽万家——石门县从政策扶持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
姜鸿丽 柏润 李飞 唐鹏程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
渫水碧,日光皎,明霞散彩映壶瓶。
在波澜壮阔的减贫战贫中,石门洞开,一跃千年,在摆脱贫困的路上,坚持一个都不少;在气势恢弘的乡村振兴中,石门奋起,勇敢直上,在奔向共富的路上,坚持一个都不能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咛犹在耳畔:“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话语重千钧,行动更有力。
(壶瓶云海醉煞人。 卜云 摄)
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阶段,石门县着力从政策扶持上探索有效衔接新路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全面建立,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完成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这3项重点任务,强化教育、住房、健康、饮水四项基本保障,逐步实现由集中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以“石门样本”为乡村振兴湖南样板增色添彩。
(线上线下招聘会为群众拓岗。)
扶持“过筛子” 一个都不少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乡村振兴工作没有老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是摆在石门决策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石门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始终按照有序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做好帮扶政策延续、优化和调整,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让脱贫群众生活稳稳地更上一层楼。
石门县利用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管理平台,创造性将“两联两包”治理模式运用到监测预警之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实行监测和扶持“过筛子”,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到措施精准有效,一户一户过关。同时,严格坚持政策标准,规范返贫致贫销核程序,防止因风险消除不彻底而引发返贫致贫。
在罗坪乡红鱼溪村,有一户李姓家庭,石门通过信息比对和走访摸排,发现他家主要劳动力患有尿毒症,还有2个孩子要抚养,刚性支出大。该户风险点是缺乏劳动力,于2021年12月纳入监测户,由县卫健局一级主任科员覃世亚结对帮扶。接下来,画好全家像,找准风险点,谋划帮扶计,拓宽增收路的帮扶故事由此展开。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人不能掉队。
石门县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大涉及“两不愁三保障”的教育、医疗、住房、安饮等政策落实力度,书写出政策扶持“一个都不少”的“石门样本”。
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不漏一户。石门县对低收人口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精准施救,开展困难群众“寒冬送温暖”活动、启动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阳光行动”,提高低保、特困救助标准,购买低保和特困商业补充保险,有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在保对象、监测户、重病重残户、刚性支出困难户等10类对象重点聚焦,逐户排查,严防漏评、漏保、漏救;各种疑似对象对照政策逐户剖析,确保不错退一人,不漏保一户,全面提高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一个不少。石门县对县内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抓住期初、期末的关键节点,动态排查,落实乡镇领导、村居干部、学校校长和老师“四包一”包保责任;针对在县外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落实乡镇领导、村居干部和学生监护人“三帮一”包保责任,共同包保一位疑似辍学学生;对因病因残不能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学校老师上门“义务送教”,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
今年春季,夹山镇一位患有精神障碍的黄姓家长,阻止两兄弟读书,把两兄弟带到附近山林里躲藏。镇政府联合司法、派出所、交警和学校共同劝学,沿山搜寻。劝回没多久,父子3人又南下广州。夹山镇政府得知后,远赴广州接回两兄弟,并由就读学校全面接管两兄弟生活和学习。
贫困生资助一个不少。继续实行贫困生资助全覆盖“补天窗”政策。除了落实国家“奖、贷、助、补、免”政策资助外,石门对出省就读的资助对象实行兜底资助,补齐非寄宿的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对象不能享受有关生活补助的政策“天窗”。仅这两项,石门县财政每年要拿出270多万元。
困难群众医保参保一个不少。石门在全市率先对监测对象实施医疗倾斜救助,助推医保扶贫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石门县医保局与民政、残联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根据信息比对数据精准摸排,动态掌握的脱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监测人员、重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难群众共计87460人,2021年参保率和参保补助率均达10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这是在乡村振兴新时代新征程上,石门县委、县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乡村振兴车间,让群众就地就业。 姜鸿丽 摄)
就业“落好子” 增收渠道宽
就业和产业,是乡村振兴、走向共富的两篇关键文章。没有稳定就业,就没有稳定增收途径,就没有走向共富的基础。就业稳定,收入增加,群众的生活就更有底气。
基于此,石门县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延续拓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政策,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抓好公益性岗位开发、振兴车间建设、就业帮扶等举措。从常德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致全市结对帮扶责任人的一封信》提出的“十个能否”着手,从确保脱贫对象和监测对象今年收入增幅在10%以上的目标出发,制定好稳收增收途径,不断推动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石门县人社局厘清底数,建立就业工作“大数据”,自主开发微信小程序“石门县乡村振兴就业帮扶管理平台”,由帮扶责任人收集、核实脱贫人口务工信息,录入到管理平台,对脱贫人口务工信息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务工信息精准有效。
做好帮扶、畅通渠道,让困难人群和普通群众就业根基更加牢靠,把手中的“饭碗”端稳。石门县通过线上线下招聘、建设就业载体、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畅通脱贫人口就业渠道,帮扶脱贫人口及时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就业,搭建就业帮扶“大舞台”。截至目前,脱贫人口务工人数为3.037万人。
走进皂市镇十坪村富博科技乡村振兴车间,近60名村民正在加工电脑和手机数据线线束。汤明华坐在桌前,手脚麻利。55岁的他乐呵呵地回答来人的问话:“我在家一个月可以拿3000元左右,家里3亩多橘园还有2万多收入。我一领到工资,就给远在天津打工的妻子发了一个视频,和她算账说,回家工作比在外打工强,每月工资是净剩,没啥开销。在外打工工资看起来高,除去租房等开销,手里剩不下几个钱。她答应我过年回来,我们两口子再也不用分隔两地了。”
石门县加大振兴车间建设力度,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该县建设认定振兴车间183家,吸纳9492人就业,其中脱贫人口1542人,监测对象141人。鼓励支持常德富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鑫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把振兴车间下沉到乡村两级,实现车间就地生产,劳动者就地就业,既有效缓解了“招工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又提升了振兴车间的吸纳能力,拓宽群众稳定增收的渠道。目前石门高新区企业共下沉振兴车间5家。
该县积极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创三湘”活动,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吸纳当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开展居家式生产,帮助留守老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增收。
石门县星城鞋面加工厂负责人林群是土生土长的皂市人,常年在福建莆田黄石鞋业有限公司工作。2021年,受县委、县政府活动感召,林群带着技术、资金和订单,返乡创办星成鞋面加工厂,并成功申报就业帮扶车间。鞋面厂已吸纳员工76人,其中脱贫人口15人,平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人。在林群的带动下,一同务工人员杜新文、杨辉荣先后创办星成鞋面加工厂白云车间、夹山车间,吸纳当地劳动力141人就地就近就业,其中脱贫人口35人。
就业人口在哪里,就业服务就推进在哪里。
开展政府补贴性技能培训,打造石门焊工、石门月嫂等一批劳务品牌;推进“一村一主播”的村播创业计划;2020年疫情期间开通常德市首趟赴粤返岗复工专列“石门号”,将617名务工人员护送到务工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石门县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一项一项工作推进,一个一个问题解决,扎扎实实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妥妥地稳住了群众增收的渠道,为脱贫人口托起稳稳的幸福。
(芙蓉学校的建成,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石门县委宣传部提供)
内生动力足 万家口袋富
乡村振兴,“振心”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无往不胜的法宝。在乡村振兴这场硬仗中,人民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石门从政策扶持上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给群众,特别是脱贫户以及监测户吃上“定心丸”,他们有了精气神,纷纷甩开膀子加油干。
石门县夹山镇汉丰村脱贫户周金连,短短几年间,实现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示范户”的蝶变。6年前,因其家庭有两孩子读书、一个老人赡养,加上生产条件差,丈夫在外务工收入不高,橘园收益不好而一度贫困,成为建档立卡户。2017年,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董世平结对帮扶周金连,细心指导柑橘种植,为她打开致富之门。
冰冻受灾橘树毁园重植、高接换种、移密改稀……几年下来,周金连种植柑橘面积已达10亩。今年的早熟蜜橘、由良、纽荷尔脐橙都挂满了树梢,董世平虽然调整到西北山乡帮扶,但仍是周金连家橘园里的常客。
看到浓绿的枝叶和壮硕的橘果,周金连笑得格外开心:“我家橘子今年产量预计可以达到3万多公斤,收入可能有15万元左右。在董老师的指导下,我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户,县里还经常组织柑橘种植大户到我的橘园参观学习呢!”
石门县三圣乡河口社区居民张登桃也是脱贫路上“最美的逆袭人”之一。过去因为妻子身体羸弱,儿子读书,生活环境恶劣,没有致富门路而成为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和乡村两级的帮助下脱了贫。“我不能满足于脱贫,还要富起来才行。我看山顶的草场不错,我可以搞点养殖。”张登桃找到社区,说出他的“致富梦”。
看到张登桃干劲十足,河口社区党总支书记彭开武帮他协调修入户路,解决生猪出栏的交通难题;今年又帮助他申请信用贷款,用于生猪5头、黄牛7头的养殖投入。加上夫妻两人务工收入,预计今年年收入可达15万元。“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服务,给了我希望。现在,我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张登桃高兴地说。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特别需要帮扶的群体。乡村振兴的路上,也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石门县每季度对残疾人家庭入户访视,开展上门评残服务,残疾人证一站式办理,兜底保障一个都不能少,帮扶发展产业走向富裕,激发残疾人群体自力更生。
熊召辉是罗坪乡栗子坪村脱贫户,今年49岁,视力残疾四级。儿子熊锐今年27岁,系先天性脑瘫,智力残疾二级。他家有4口人,父母均有70多岁。他从不怨天尤人,不等不靠,带领儿子,身残志坚,种茶20多亩,养羊30多头,年收入达12万多元,依靠茶叶产业和养殖业,走上致富路。
最令人佩服的是三圣乡白临桥村的“瓷娃娃”曾宏杰。2岁时患上罕见的脆骨病,只能躺着,翻身时稍不注意就易骨折。今年24岁的他身高只有80公分,体重不足10公斤,却搞起了电商,帮助村民销售腊肉和柑橘,成为带货的“金牌网红”,高峰时期帮助村民带货超400万元。去年,他销售柑橘4万公斤、腊肉750公斤,累计销售金额超过40万元,净赚近5万元。“我通过电商销售,为父母、为乡亲们致富添一把力,更是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实现自我价值。”曾宏杰说。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渫澧大地石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正迸发着勃勃生机,一个个产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乡村正踏歌而来。